尊敬的民盟阳泉市委员会:
您的提案《关于借助数字技术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已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教育数字化已成为推动教育变革的重要力量,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内在需要。党的二十大首次明确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2023年2月13日怀进鹏部长在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以“数字变革与教育未来”发表主旨演讲,提出深化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一体推进资源数字化、管理智能化、成长个性化、学习社会化,让优质资源可复制、可传播、可分享,让大规模个性化教育成为可能,以教育数字化带动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建设迈出新步伐。
结合我市推进数智新城建设,加速数字转型,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的工作任务,落实国家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战略要求,积极寻求教育数字化助力我市“优质教育重塑工程”的路径和办法,推动教育教学和教育治理的流程再造、结构重组和文化重构,改变教育发展动力结构,促进教育教学实践范式变革,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加快推进我市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我市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现实基础
我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结合数智新城建设,加速教育数字化进程,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支撑和引领的作用,全面推动教育全领域、全要素、全流程、全业务的数字化,着力推进资源供给、教育教学、教育管理、教育评价模式的创新,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更加公平和更高质量教育的诉求,倾力打造省级智慧教育示范市,为全市教育高质量发展和优质教育重塑工程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一)教育数字化环境不断优化
我市全方位规划、大力度投入,建成了覆盖全市各级各类学校的万兆骨干,百兆/千兆宽带进校,万兆互联网出口的高速、稳定的教育城域网专网;全市3818个通用教室全部配备多媒体设备,接入教育城域网,联通了教育资源平台;建成了阳泉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并接入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实现了市、县、校三级云平台互联互通;全市中小学师生全部开通了“网络学习空间”;全市中小学必备的各学科教学实验仪器及设施设备的配备已基本符合山西省学校基本办学标准,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市中小学校和师生的数字化环境支撑体系。可以说,教育信息化“十三五”提出的“三通两平台”各项目标任务已全面完成,《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的“三全两高一大”发展目标逐步实现。目前全市教育信息化已由起步应用阶段进入融合创新阶段,逐步形成应用深化不断加速、创新案例竞相涌现、治理能力显著提升的良好局面。
(二)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逐步成为常态
我市多年来坚持大力推动“网络学习空间”应用到全市中小学日常教育教学中,提倡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模式。许多学校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实现了从单一的传统课堂到传统课堂空间、资源空间、交互空间相结合的教学时空拓展。以教师教为主的教学模式逐渐转变为以学生学为主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在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流程再造、数据驱动教学、教学评价革新等四个方面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数据驱动教学、数据驱动评价逐步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不断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能力得到加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新型学习方式和环境初步形成。疫情期间,我市依托阳泉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为全市300余所中小学,14.7万名学生提供了优质在线教学服务,实现了城乡区域内学校全覆盖、学段全覆盖、学生全覆盖。疫情期间大规模在线教学实践,系统推进了教学模式的变革,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新型学习方式和环境初步形成。目前,全市中小学校,围绕“教、学、研、管、评、测、服”开展教学活动和课后服务已经成为常态,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教学模式变革的作用日益显现。
(三)师生信息素养显著提升
我市发挥平台和资源优势,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师生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活动,激发师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师生的实践能力。近年来,我市通过购买与自主开发相结合,组织开展全市中小学师生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网络选修课、学生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线上教学活动,组织教师和学生自主参加学习。旨在帮助教师提升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学业评价能力,大数据支持下的精准教学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深度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拓展科学和人文认知水平,提升综合素质和信息素养。全市师生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技能、信息伦理和信息安全等方面素养得到不同程度提升。疫情期间,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网络教研、在线教学、学情跟踪、教学评价,学生进行线上学习、停课不停学,改变了整个教育教学的形态,经历了一场“学习的革命”,让我们的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二、我市教育数字化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还较为薄弱
一是部分学校网络带宽不能满足教学需求。经过学校联网攻坚行动,全市中小学包括教学点全部实现了光纤专线100M及以上带宽接入(在“学校联网攻坚行动”中,144所中小学申请免费到200M,部分学校提升到500M和1000M)。但是,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推进,学校网络带宽还是不能满足使用。而且,大多数学校尚无实现无线网络覆盖,造成学校师生信息化应用受限。特别是,部分农村地区学校网络带宽不足,满足不了“专递课堂”“同步课堂”的带宽需求,制约了优质校带薄弱校、联盟校资源共享等的规模化推广。
二是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较多。目前,我市农村学校计算机终端设备、教室多媒体设备配备的尚有10多年前的设备,长期得不到更新和维护。
三是中小学在数字校园建设、创客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远程教育设施等方面才刚刚起步,设施设备配置不能满足实际需求。教育教学空间、创新创造空间、文化生活空间、网络与信息安全等方面建设等方面离《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规范》的要求还很远。
(二)教育信息化尚未形成规模化应用的局面
一是教学应用还停留在试点为主的阶段,虽然部分试点经验得到省、市和国家的认可,但在全面应用、规模化应用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
二是教学应用日渐普及,但深入应用的水平不平衡,基本上处于浅层次应用阶段,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组织模式,仍然是灌输多、交互少,展示多、探究少,应用效益尚未充分发挥。
三是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缓慢,国家“两级建设五级使用”的政策一直未落实,当前只有国家、省和学校三级能使用,市、县不能使用,造成数据不能共享,只能重复建设功能内容相同系统。
四是技术与业务脱节。各级部门自建和引进的教育管理信息化系统,大多数是以技术主导而非应用驱动,部门应用信息化进行管理、开展工作、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性不高,教育管理系统与教育管理流程脱节、智能化程度低、操作繁琐、技术门槛较高,无法高效率地实现教育管理目标;特别是由于无法实现和上级系统对接,往往形成新的信息孤岛,最终达不到有效的管理效益,特别是难以支持及时精准的教育决策和进行动态监管。为避免重复建设造成资金浪费,我市教育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工作一直进展缓慢。
(三)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尚未形成
缺乏长期有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机制和进一步激励教师融合创新的机制和手段。当前,急需顶层设计和政策支持,激发学校和教师数字化转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教师开发和共享教育教学资源、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从而推进数字化转型的深入持久发展。
(四)尚未形成良好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更新运维保障机制
学校用于信息化建设的经费绝大部分来源于财政拨款,很多项目中这些经费仅支持项目性或当期设备购买和资源建设。但后期的维护、更新和升级同样需要一定数量的经费开支,这些开支则无法列入财政拨款中。另外,信息化设备和资源每年应当按一定的比例计算折旧,所以其使用年限、续购机制都应在财政拨款中有所体现。但由于目前的经费投入缺乏长效机制,项目缺乏后续经费保障,影响了设备和资源持续发挥作用。当前,亟待建立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长效保障机制。
(五)教育信息化管理队伍人员不稳定
中小学校校内机构中没有明确要求教育信息化机构和编制,信息技术管理人员不能申报信息技术(电教)专业职称,大量信息化管理、运维工作由学科教师兼职,且教育信息化专业技术人才的严重缺乏,队伍也不稳定,导致学校信息化设施设备得不到有效管理和维护。同时,在机构改革中,县(区)一级取消了电教机构,电教技术人员编制和在岗数量无法满足当前教育数字化转型和教育信息化深入应用的需要,这些问题均成为阻碍教育数字化转型和教育信息化深入持久发展的瓶颈。
三、数字技术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措施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须从教育环境的数字化改造和教育创新发展两个方面实施。除要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构建数字化环境外,更重要的是教育教学模式的变革和教育体制、教育理念的普遍进步。
阳泉市教育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教育强国建设为目标,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重点,以智慧教育建设促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形成了围绕一个核心、实施两项工程、按照三步走原则、实现四大目标、创新五项机制、开展六项行动的教育数字化转型总体规划。
(一)围绕一个核心
即以教育数据治理与服务体系建设为核心,依托数字政府(智慧城市),构建全市统一的教育大数据支撑系统,融合省、市相关数据,动态采集我市学校以及教师、学生等群体的教育教学过程数据,建设标准教育数据库,完成从“数出多门”到“一数一源、数入一库、数出一门”的转变;建设数据实时监测驾驶舱和校园安防监测可视化平台,建成教育教学质量、学位压力、师资均衡、师生及学校发展性评价、区域教育指数等教育专题数据实时分析系统,实现对教育数据的精准分析和有效应用,让数据服务于教育管理、教育教学、教育评价、教育决策治理等各项工作。
(二)实施两项工程
即实施“智慧教育平台”和“智慧校园”建设两项工程。
1、智慧教育平台建设。以政府投资建设和政府购买服务相结合的形式构建覆盖全市所有学校以及教师、学生、家长的一体化智慧教育平台。一是由政府投资建设“智慧教育基础支撑平台”和部分教育教学管理系统;二是引进符合我市教育教学实际、成熟、先进的教育教学应用系统和教育教学资源系统,形成教育教学“应用超市”,学校根据需求自主选择应用;对系统使用效益进行绩效考评,根据使用效益,由政府统一支付使用费和服务费;建立资源和应用系统淘汰和更新机制,达到充分发挥平台应用效益、政府投资效益的目的。根据初步规划,智慧教育平台包含智慧教育基础支撑平台、智慧教育应用平台、智慧教育资源平台3个一级平台,9个二级平台、35个三级业务应用平台。涵盖了业务支撑、数据治理和分析、教育管理、教育教学、文化生活、师生教学资源等。
2、实施智慧校园示范校建设工程。按照“国家智慧校园总体框架”和《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规范》,根据实际情况,我市智慧校园建设标准是从校园环境、教育教学资源、到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全部实现数字化,达到环境全面感知、网络无缝互通、开放学习环境、海量数据支撑、师生个性服务的标准。一是学校按需、按办学特色开展“网络环境”“数字终端”“教育教学空间”“创新创造空间”“文化生活空间”的建设,全面提升校园网络环境、数字终端、教育教学空间、创新创造空间、文化生活空间的装备水平,建成技术先进、应用深入、高效安全、经济适用的智慧校园。 二是全市中小学统一使用“阳泉市智慧教育平台”,统一进行数据治理,实现对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管理者等群体的状态数据、教育教学过程数据,校园环境监测数据的实时采集。按省、市、县、校以及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等不同权限使用教育数据和数据分析结果,为精准教学、师生评价、教育决策等提供全面、客观、真实的数据支持。
(三)坚持三步走原则
按照试点先行、分步建设、全面覆盖三步走的原则,稳妥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进程。总体规划是用一年时间完成智慧教育平台和13所智慧示范校园的建设,二期工程用三至五年时间,完成全市各级各类学校智慧校园建设任务,实现智慧教育建设和应用全覆盖。
一是试点先行,建设13所智慧校园示范校,从网络环境、数字终端、教育教学空间、创新创造空间、文化生活空间等建设方面形成示范,从教育教学、教育管理、教育评价、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应用形成示范。二是各县区参照13所智慧校园示范校建设样板,规划本县区智慧教育建设,以项目或学校为单位实施,市县分级投资,各学校按照办学特色开展智慧校园建设,逐步实现辖区内中小学全覆盖。三是将学前教育、职业教育纳入智慧教育建设范围。逐步构建我市适应新时代学生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的智慧教育环境,形成以创新人才培养为核心的智慧教育环境,打造山西省“智慧教育示范区”,为我市教育高质量发展和优质教育重塑工程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四)实现四大目标
通过智慧教育建设,实现教育环境数字化、教学服务个性化、教育评价精准化、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四大目标。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各级各类学校的信息网络、平台体系、数字资源、智慧校园、创新应用、可信安全等方面数字化基础建设水平;重点是建设阳泉市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打造教育教学、教育管理、教育评价、生活服务的智能化环境;提升数字教育资源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水平。进一步缩短教育的城乡差距、校际差距、群体差距、阶段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制定教育数字化标准规范,全面采集并利用参与者群体的状态数据、教育教学过程数据,以教育数据的精准分析和有效应用,服务于教育教学、教育管理、教育评价、生活服务等各项工作。通过学习数据的分析,为教师教学设计、教学决策、教学指导、个性化干预和学生的学习补救及改进提供科学依据,实现以学定教、因材施教;构建学科知识图谱,测量、诊断、跟踪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况,预判学生学习状态,为每位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实现教学服务个性化。充分利用教育标准数据库,在数据技术的支持下,将教育评价从学生评价拓展到教师评价、学校评价、区域评价;形成学生多维数据的学业水平、心理体质健康、五育并举、生涯规划等学生画像及成长预警,为学生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提供数据支撑。记录与综合评价教师教学教研成果、教学质量,形成基于多维数据的教师画像及专业发展预警,为教师育教学质量提升、教育模式改进和专业成长提供参考。分析评估学校课程实施和教学质量,为学校教育教学治理提升、科学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撑。为区域教师分布、师资均衡、学位预警、阳光入学、学业水平、校园环境质量等,科学、客观、真实评价全市及各县区教育发展水平,为区域教育质量整体提升、教育均衡发展提供参考。
4、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
以我市智慧城市建设为依托,打通国家和省教育管理等业务系统间数据壁垒,动态采集并利用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群体的状态数据,教育教学过程数据,校园环境监测数据,形成基于学生、教师、学校等基础教育数据库,通过数据关联分析,对学位压力、师资均衡、就近入学、大班额、控辍保学、师生体质健康、学生综合素质、心理健康、教学环境质量、学校标准化建设等作出分析和预警,建成对学生、教师、教学、人事、财产、财务等的数据实时监测驾驶舱,为教育决策支持提供可视化数据智能分析应用,构建起督政、督学、评价监测三位一体的现代化教育督导评价体系,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五)创新五项机制
创新部门协调机制、创新政府投入机制、创新平台运行机制、创新业务协同机制、创新监督评价机制。
打破政府部门职能分割,发改委、财政局、大数据应用局等密切配合、协同规划、共同推动,组织、指导、管理和服务全市智慧教育建设应用工作。改革经费预算办法,优化经费支出结构,形成长效保障机制。以政府投资建设和政府购买服务相结合的形式构建覆盖全市所有学校以及教师、学生、家长的一体化智慧教育平台。建立第三方接入系统和应用计量绩效系统,学校、师生免费使用,根据使用效益,由市政府统一支付使用费和服务费,使平台效益得以充分发挥。变技术主导为业务驱动,全面解决建设和应用脱节,建而不用,资金浪费等系列问题。实现智慧教育建设和应用质量监测与效果评估的常态化、实时化、数据化。把智慧教育各项工作纳入督导评估,对各县区政府履行职责、学校智慧教育应用开展督导评估。建立激励机制,对在教育数字化转型中成效显著的县区、学校、教师进行表彰,切实保护好、调动好、发挥好各部门和教师在数字化转型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六)实施六项行动
实施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资源供给模式、义务教育全学段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三项创新行动和智慧教育环境、师生信息素养、教育治理能力三项提升行动。
三项创新行动:全面推广我市网络学习空间应用和混合式教学典型经验,促进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变革,培育一批线上线下一体、课内课外衔接、以学定教、因材施教的典型学校。推动我市中小学“学校网络课程中心”的建设,建立学生智能化自主探究、自主学习优质资源体系,为学生提供随时随地解决学习问题的途径。打造义务教育阶段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开展教育部“信息技术支撑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试点”工作,创新评价工具,组织全市各学段学习成长情况全过程纵向评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形成本区域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基础数据体系,挖掘区域学生发展规律,提升区域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维护教育公平。
三项提升行动:重点打造学校教育教学、创新创造、文化生活三个空间,优化教育城域网,实现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逐步普及个人学习终端。建设智慧教研系统及名师工作室系统,加强网络智能研修,推动教师培训模式变革,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按学校办学特色构建学校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相适应的教学环境,培育一批创客、STEAM、人工智能实验项目创新教育学校,有效提高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建设基于学校以及学生、教师的教育标准数据库,构建督政、督学、评价、监测三位一体的现代化教育督导评价体系,以客观、科学、专业的数据智能分析服务于教育教学、教学行政等各个方面,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我市教育事业的发展献计献策,欢迎今后继续关心关注我市的教育事业。